上海一大学学费 15 万 1 年 校方称不盈利, 背后真相究竟如何?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8:11    点击次数:60

笔者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家长晒出的账单,上海兴伟学院一年学费将近15万,四年下来连同住宿费要70万左右。这位家长苦笑着说:"孩子想上这所学校,我得卖套房子才够。"说实话,看到这个数字,我第一反应就是:这还是大学学费吗?

事情的起因是上海兴伟学院因为每年149985元的天价学费上了热搜。面对质疑,学校招生办倒是很坦诚,承认学费确实是15万一年,但紧接着就搬出了一套说辞:学校有海上游学项目,学生要在游轮上完成一学期学业,中途停靠十几个国家;还有各种研学活动,大二国内企业,大三欧洲21天,大四全球任选20天;甚至开设滑雪、帆船、高尔夫、马术等"贵族课程"。

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校方还声称自己"不盈利",每个学生学校都要倒贴10万,这些钱都由兴伟教育基金会出资。听起来很委屈,很无私,但仔细一想,这话经得起推敲吗?

笔者翻了翻这所学校的财务数据,2020年学校年收入2455万元,学费占比83%,但基金会还要额外投入5000多万维持运营。这个账本身就透着古怪。一所只有两个本科专业的学校,烧钱如此凶猛,到底钱都花哪儿去了?是真的为了教育质量,还是运营成本控制有问题?

更关键的是,这个15万的学费已经突破了2014年上海市发改委批复的10万元年上限。说白了,这就是在政策红线外的灰色地带游走。监管部门在哪里?为什么能容忍这种明显违规的收费继续存在?

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其他地方的做法。在德国,即便是私立大学,学费也有严格的上限规定;日本的私立大学虽然收费较高,但都有完善的奖学金制度和贷款政策。而我们这里,一边是5000到7700元的公办高校学费,一边是15万的天价民办学费,这种悬殊的差距,实际上就是在人为制造教育不公。

让人更加无奈的是,这所学校2025年的报到率还不到30%。连有钱的家庭都用脚投票了,这说明什么?说明即便是不差钱的家长,也觉得这个性价比不对头。毕竟,花70万读个本科,将来的工作收入能否匹配这个投入,谁心里都没底。

笔者并不反对教育多样化,也不反对有钱人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。但问题是,这种所谓的"精英教育"模式,真的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吗?在游轮上上课,在欧洲研学,听起来很高大上,但脱离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和社会实践,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,能适应真正的职场竞争吗?

更深层的问题是,当教育变成奢侈品,当学费成为阶层分化的门槛,我们的教育还能承担起促进社会流动的责任吗?那些真正有天赋但家境一般的孩子,难道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有钱人的孩子享受"定制化"教育?

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,民办教育完全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。关键在于透明的财务管理、严格的监管机制,以及合理的定价策略。山东等地已经开始探索将民办高校学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,这是个好的开始。

说到底,兴伟学院的天价学费事件,暴露的是整个民办教育监管体系的漏洞。当一所学校可以堂而皇之地突破政策红线,当"非营利"的帽子可以随便戴,当教育成本可以任意解释,这样的教育生态能健康吗?

笔者认为,是时候对民办高校来一次彻底的"体检"了。财务必须透明,成本必须可审,定价必须合理。否则,今天是15万的学费,明天会不会是20万、30万?到那时,我们的教育还能叫教育吗?



Powered by 快乐8赢钱技巧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